接下来,估计就是皇帝问他人选,他就会说,事关重大,需要斟酌下才好给皇帝建议。然后待价而沽,再给皇帝举荐。
陈新甲正做着美梦呢,忽然就听到崇祯皇帝语气冰冷地问道:“你可知道,郑芝龙手下有多少船,多少人?只会夸夸其谈!”
陈新甲一听这话,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猛然抬头,看到皇帝冷眼对他,顿时,他就知道没听错。
皇帝骂他夸夸其谈,他的脸,一下涨得通红。
皇帝竟然会骂他夸夸其谈!
什么地方出了纰漏了?
怎么会这样?
陈新甲心中非常震惊,也有些紧张。如果失去圣宠,那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脑中急速想了下,却又没发现自己在什么方面做得不妥,换句话说,皇帝真得只是因为对那郑芝龙的评估问题而有此评语?
可区区一个福建参将而已,他能有多少能耐?如果不是今日之议,都没听说过此人名字!
心中这么想着,陈新甲立刻跪地,惶恐奏道:“臣自问一直战战兢兢,尽忠职守,日夜为国操劳,为陛下鞠躬尽瘁,若陛下以为臣乃夸夸其谈之辈,臣愿辞去兵部尚书之职!“
他这是以退为进,在和皇帝过招。
其他文官看到这一幕,皆是不出声,就看他和皇帝的过招。
崇祯皇帝听了,冷笑一声道:“朕这么说你,你是不服?”
都不用”卿“的称呼,而是“你“,皇帝对他的态度变化很明显。
“臣不敢!”陈新甲跪伏在地,看不到他的脸色。
崇祯皇帝见此,冷笑一声道:“你可知,郑芝龙手下各色船只三千多艘,其中战船至少千艘,兵力二十万以上?”
一听这话,文华殿内一片哗然。就连陈新甲也抬起头来,有点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
战船千艘以上,兵力超二十万,这么雄厚的实力?但是郑芝龙这名字,却又从未听闻!
这……这真得是让人太难以置信了!
可以说,也就南方少数几个官员知道而已。因为郑芝龙的低调,大部分人自然是不可能听说了。
崇祯皇帝看着底下这些官员的表情,其实也能理解。如果不是那个梦,他自己也是到死都不知道郑芝龙的真正实力。
甚至可以说,郑芝龙的名字,也就是在众多奏章中偶尔提及过的一个名字而已。
如果是在以往,这么实力雄厚的一个人,他肯定是非常忌惮的。但是,如今都到了大明生死存亡之际了,他是巴不得郑芝龙的实力越强越好,那样就更有可能从海外运粮回来了。
此时,文华殿内短暂安静了之后,立刻有一些文官出列,要么趁机对陈新甲落井下石,弹劾他身为兵部尚书,却坐视郑芝龙壮大而不知之,是为渎职;还有的文官,则又开始反对,说再让郑芝龙壮大的话,便是养虎为患,断然不可行。
文华殿内,顿时吵成了一片。
崇祯皇帝听得脑袋都有些疼了,你要说他们说的没道理,那肯定不对。正常情况下,实力太过强大的武将,朝廷肯定是要打压的。
但是,如今已经到大明生死存亡之际了,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还顾忌那么多,当然是先解决粮食问题最为要紧了。
文华殿内吵到最后,还是崇祯皇帝拍了桌子,厉声喝道:“要么就按朕的旨意执行,要么谁负责解决百万石粮食,为嗷嗷待哺之百姓解决粮食问题。”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没听到有人开口应承事情,便提高了声音,再度喝道:“坐视百姓之生死于不顾,只会夸夸其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朕要之何用?”
听到这话,原本跪着的陈新甲,一下跌坐在地。
皇帝意思很明白了,他的兵部尚书之职没了,头上还戴了个“夸夸其谈”的帽子,这辈子的仕途怕是要完了!
这个时候,没人再敢触皇帝的霉头,也没人敢承诺粮食之事,最终,在崇祯皇帝的强势之下,有关福建那边的旨意,就这么通过了。
然而,就在崇祯皇帝以为,今日的早朝差不多时,又有事情开始闹了。
就见首辅薛国观再度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微臣听闻,要设立格致局,新晋进士方以智为五品郎中执掌之。此不妥也!”
听他开了头,内阁辅臣陈演也立刻出列,跟着奏道:“臣附议,格物之道玄虚难测,且各地皆有学府,皆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学为根本,若单设一局,专门探究,且直属陛下,恐令天下学子迷惑。到底是应一心钻研经典,还是转向这新立之格物致知。再者,这格物之事,本可由礼部、工部等相关衙门兼管,若另立一局,恐令职司混乱,使得政令不畅。”
户部尚书李待问也奏对道:“陛下,当下国用紧张,设立一局,必然耗费钱粮,且格物致知,难见速效之功,于充实国库、救济百姓并无直接助益。且新设局,人力物力皆要投入,不如令方以智在地方为官,或者在六部任职,可直接为朝廷分忧解难,而非从事这难以捉摸的格物之事。”
其他内阁辅臣,还有其他文官,全都跟着一起反对。
虽然方以智奉旨设立衙门并没有经过他们,但是就在内阁附近做事,自然被内阁这边知道了。故此,在早朝的时候,他们就立刻上奏反对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们的反对声音,倒也没有立刻发怒,而是反问道:“如此,诸卿倒是说说,格物致知何解?”
魏照乘听了,抢着奏道:“格物者,即物穷理也。一草一木皆含天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久,方得豁然贯通。譬如竹中自有其节,非亲格其形,焉知刚柔并济之道?此说,便是格物致知也!”
就算是刚被免职的陈新甲都是举人出身,四书五经熟读于胸,更不用说其他都是进士及第的了,要说这些儒家学说,自然是张嘴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