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庆祯看到贾珍那小人得志的样子,心中就忍不住恨得牙痒痒。

太子这还只是复立呢,这宁国公府的人就这般得意,要是有朝一日,太子登临大宝,那这贾珍说不得连强抢民女的事情,都能够做出来。

直到这会儿,贾环自马车上下来,来到庄子面前,贾珍脸色微微一变,旋即,就有些似笑非笑地开口:

“环哥儿,莫非你也是……”

这般狎昵的口吻,让另一边的秦可卿,只觉得心中百般不适,下意识地挪动脚步,略有些怯怯地躲到贾环身后,低垂着脑袋,根本不敢显露出真容来。

贾环神色淡淡:

“珍大爷莫非是因为高兴过了头,这才忘记了,我汤山这块儿的庄子,还是十三爷给我的。倒是珍大爷,在汤山这儿也没甚么庄子田契,无故跑到这儿来做什么?”

贾珍听到这话,总觉得面上有些发烫,结果再看向贾环平静的神色时,心中又有些许不确定起来,竟不知贾环说出这般言语,到底是有意讥讽,还是旁的什么。

庆祯有心想要上前怒骂一通,也好泄泄心中的火气,然而思及他在贾环面前,不过是个有些家世银钱的“金祯”,于是只能硬生生,把气给憋回去了。

好容易等到贾珍不甘不愿地走了,庆祯这才冷笑出声:

“太子复立,倒是便宜了宁国公府。如今志得意满下,竟然连天家皇子,都可以信口开河议论一番。若我是那位雍亲王,定然早早地把这般货色记在心底。”

“将来有一日,也好教他明白明白,这天家皇子,纵然登不上大宝之位,也不是他一个外人,能够笑话的。”

贾环看了庆祯一眼,欲言又止,有句话没说出口。

不用将来。

以雍亲王那小心眼的程度,今日贾珍这一番话,等日后落在四爷的耳朵里,他甚至能够记一辈子!

贾环想到这里,还真忍不住替贾珍默哀了一下。

雍亲王素来是个干实事的,不管八爷上位,还是太子上位,他总归还有个铁帽子亲王在。

贾珍真是疯了,才会想到说出今日这番话来。

这边想着,却见那边的秦可卿却泪眼朦胧,似是被贾珍那上杆子的作态,吓得不轻。

老十四看到了,就“啧”了一声:

“女人,就是麻烦。要不是你,哪有这么多事?”

贾环沉默片刻,想着比起还没开窍的十四爷,宝玉混迹在姐姐妹妹中,他开窍的年纪,未免也太早了些。

*

国子监。

因着贾环入了官学这事儿,不止给了王夫人莫大的刺激,就连贾母心中的刺激,也着实不小。

虽说贾母眼下对于贾环的态度,算不上好,但也绝对算不上差。

但是她身为荣国公府的老祖宗,心中自然有一把称在。

旁的不论,单说宝玉在她的心中,便是占据头一份儿的存在。什么贾琏、贾赦,更是往一边靠去。

而倘若二房的孙辈里,只有贾环进了国子监,老祖宗心底不高兴,更重要的是乱了嫡庶。

只是自本朝开国皇帝,乃是关外游牧民族,对于嫡庶之分,并不怎么重视,甚至在开国之初,还有立贤不立嫡的说法在。

追根溯源,还得从当初在关外的时候说起,那会子推行部落首领的时候,更多看重战功和能力。

也就是现如今,为了收拢江南文人,本朝圣上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更不惜将庆礽设立为太子,拉拢汉臣和天下读书人。

说来说去,不过还是嫡庶二字。

思来想去,王夫人使力,老祖宗劝说,贾政纵算面子过不去,也不得不承认,若是单凭在贾府的族学里读书,只怕贾宝玉这辈子都拿不到一个童生功名。

与其如此,还不如捐个监生。

虽然正经文官瞧不起,可荣国公府乃是勋贵门户,以武勋起家,且如今太子复立,隔壁东府门庭若市,往来门客众多,连带着荣国公府也沾了光。

谁又会傻傻地到贾宝玉面前,来讥讽他捐了个监生?

只是纵算老祖宗劝着,王夫人念着,贾政心中还是老大不痛快,于是回到府里的时候,免不得又操起了藤条,啪啪朝贾宝玉背后抽去。

只是这一次,老祖宗虽然还在心疼,但王夫人却没有再拦着了。

甚至于王夫人还站在一旁,手里转着佛珠,温声劝慰开口:

“宝玉,你就让你父亲打一顿罢!你父亲要舍了这张老脸,给你捐一个监生,怎么说,都是为了你好。他心里头不痛快,那也是因为你。你若是肯用功些,哪里至于让你父亲去做这事儿……”

贾宝玉听到这话,原本哭天喊地的声音,都忍不住一滞,以至于这时候,甚至有一种天都塌了的感觉。

母亲……母亲的嘴里,怎能说出如此冷酷无情的话语来?

他扭过头,便想要扑到老祖宗的怀里,豆大的泪水,转眼滚落而出,就开口道:

“老祖宗,救我啊——”

老祖宗这会儿神情中,略有些复杂,转而伸出手,揩拭掉贾宝玉脸颊上的泪水,这才缓缓开口:

“玉儿,你且忍忍吧。你父亲也是为了你好……”

贾母口中虽是如此,但还是给了鸳鸯等大丫鬟一个眼神,夺走了贾政手上的藤条。

只是这会儿,贾宝玉却顾不得这些了,转而双眸呆滞地望向半空,只觉得脑海一片空白。

母亲如此也就算了。

怎地……老祖宗也说出这话来了?

变了。

一切都变了……

自打环哥儿进了官学以后,贾府内,似乎总有什么东西……在慢慢改变。

*

国子监。

今日算是有了个稀奇的新闻。

官学内。

贾环缓缓摆出身边小厮带来的笔墨纸砚,缓缓将书册的页角抚平,却听到身边的董翎在那咋咋呼呼:

“贾府的那个通灵宝玉,今儿个可是捐了个监生,来咱们国子监了。”

官学里的子弟,不是出自权贵之家,就是诗礼簪缨之族,自然听说过,闹得神京沸沸扬扬的通灵宝玉之说。

当即,就有人似笑非笑地开口:

“那通灵宝玉,素日里不是最瞧不起那些个蠢蠹吗?怎地为了功名禄蠹,反倒是跑到国子监,还特意捐了个监生?”

且说此时。

贾宝玉待在国子监中,颇有些闷闷不乐。

而他这副模样,落入有心人的眼中,于是就生出了别的念头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