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偏殿之中,朱元璋卧于榻边,目光转向坐在朱标身旁的朱棡,轻声开口说道:“咱突然想到一件事,要是按照如今的宗室规制,亲王爵位可以世袭。”
“如此一来,过上几百年,咱大明岂不是会多出来好几百位亲王?”
“况且,一年下来,光是亲王们的禄米,每位亲王五万石,咱们的国库,真的能负担得起吗?”
朱元璋的这一席话,确实在理。
毕竟,已经经历过数据层面碾压的朱元璋,还是由自己儿子提出的,自然会有些自省。
虽然,老朱嘴上永远不认错,但只要愿意实施,就代表老朱不会有宁错不改的态度,这也是变相的等于认错。
谁让老朱是皇帝,这里又是是古代封建王朝,也不能总是不顾及他的面子,非得揪着他的错处不放。
此言一出,朱棡并未多嘴,反而是直勾勾的看向朱元璋,想知道老朱什么意思?
因为,朱棡虽是朱元璋嫡子,但终究只是亲王,而非太子,那这锋芒,尽可能还是要留有余地。
更何况,仅凭朱棡一人,又怎能抵挡皇权,抵挡这延续千年的封建大势?
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王朝更迭、制度沿袭自有其轨迹,如同奔涌不息的江河,裹挟着礼法纲常、利益格局与万千生灵的命运。
而身处这时代洪流之中,能够在皇权倾轧与各方博弈间保全自身,不被吞噬殆尽,已属万幸。
若妄图以一人之力,将封建帝制彻底颠覆为后世之制,这哪里是天才的远见卓识,分明是在与整个时代为敌的疯狂之举。
即便贵为皇子,在未握住足以改天换地的权柄之前,也只能如潜伏于暗夜的孤狼,将锋芒收敛,静待时机。
这蛰伏不是怯懦,而是积蓄力量的智慧——待雷霆乍起,他朱棡便要立于万万人之巅,以开天辟地的魄力,为天下苍生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这是刻在后世华夏人血脉里的倔强,是对理想世界永不熄灭的追寻。
万万人,便有万万世界!
然,朱棡所想,正如千年前那声震彻寰宇的“大唐皇帝令”,旨意一出,万邦来朝,四海臣服!
浩浩荡荡的仪仗、叩首称臣的异邦,尽显华夏气象!
这份气魄与霸气,正是朱棡心中不灭的火种,驱动着他在历史的迷雾中,执意踏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对此,朱元璋沉思片刻,目光落在朱棡身上,缓缓开口道:“老三,咱身为皇帝,膝下所生之子,生来便是亲王。”
“日后老大继承皇位,除太子之外,其余皇子也都会封王,如此代代承袭下去......”
老朱顿了顿,神色凝重,“大明的亲王数量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光是每年的亲王岁俸,朝廷怕是难以承受。”
老朱的话虽未言明,但其中深意昭然若揭。
那就是经过数据推演,藩王们每年支取的巨额岁俸,也让老朱沉思许久以后得决定,同意先前朱标所提的削俸!
毕竟,这看似寻常的宗室承袭,实则如同不断膨胀的巨兽,正一点点蚕食着国库根基。
所以,老朱此番开口,分明是在向朱棡透露心思:想削减藩王的岁俸。
朱棡当即便利落起身,双手一拱,态度干脆:“儿臣没意见!”
朱棣与朱橚虽一时没完全明白其中利害,但见三哥如此干脆,也赶忙跟着起身,齐声应道:“儿臣愿意!”
三人齐刷刷的表态,倒让屋内气氛多了几分干脆利落的意味。
旁人或许还云里雾里,朱棡却心如明镜,老朱的这番话看似商议,实则是帝王下旨的前兆。
在这皇权至上的朝堂,所谓“商议”不过是帝王权衡后的铺垫,真要推行新政,又岂会容得下太多迟疑?
朱元璋雷厉风行的做派,才是那个横扫天下、定鼎大明的洪武皇帝本色!
毕竟,相较于百年以后,大明的倾覆之危,不如从他朱元璋开始,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杜绝未来国库的财政危机。
再者,此次不过是削减藩王们的岁俸,又不是不发岁俸。
而且,藩王就藩,老朱必然赏赐田亩,所以凭借这些田亩的收益,依旧能够锦衣玉食,生活富足无忧。
朱元璋满意地颔首,沉声道:“既如此,亲王岁俸减半。如此一来,国库足以支应藩王所需。”
“遵旨!”朱棡神色如常,语气里不见半分抵触。
朱棣与朱橚对视一眼,亦不敢有异议,齐齐躬身领命。
至于其余的皇子,他们的意见无足轻重,不必在意。
只要诸王嫡兄低头,就是压在诸皇子身上的一座巨山,谁敢造次?
“老大,老三留下,你们回去休息。”
朱元璋话音刚落,朱棣默默点头,伸手牵起朱橚的手,二人恭敬地退出偏殿。
殿门刚合拢,朱元璋低沉的声音便透过门缝飘出来:“老三,咱瞧着你心里不太痛快?”
廊下的朱棣和朱橚浑身一僵,对视一眼,皆是心头猛地一颤——完了,老三怕是要触霉头!
屋内,朱棡大大咧咧地伸了个懒腰,毫不掩饰语气里的怨气:“换谁被削了俸禄,能乐意?”
这话一出,连外头的兄弟都替他捏了把汗!
不过,扫除宗室之患,重定大明宗室规制,乃是朱棡提出的,好处没看见,削俸直接一刀砍,有点怨念,也很正常。
见状,朱元璋白了一眼朱棡,方才开口:“咱会给你补偿。”
“太原重建,田亩开垦,百废待兴,咱给你一道手谕,可以征调徭役,为你开垦田亩。”
“只要不是巧取豪夺,抢夺百姓田亩,朝堂上的压力,咱给你兜着。”
此言一出,朱棡的眼眸直接一亮:“您的意思,是我想开垦多少田亩,就能开垦多少田亩?”
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初年亲王标准赐田为1万顷,这可是一百万亩。
虽然,大部分都是虚报,但历史上的朱棡也拥有近乎七千顷的田亩。
还有按照地方志,万历时期《太原府志》载:“晋府庄田跨太原、平阳二府,岁入子粒银八万两。”
而且,朱元璋在洪武五年诏书:亲王、郡王庄田:免一切赋役!
宗室禄米:全额免征!
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