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嗯,什么情况?”

“控辍保学?”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读书?”

“哪怕请,都要请学生回来学习?”

老师的任务,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前的教学工作。

他们肩上,还扛着一大堆看似额外,实则又实实在在属于分内之事的责任。

就比如林啸在这次会议上领到的控辍保学任务,它属于义务教育的重要范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绝不让任何一个适龄学生辍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各个朝代的皇帝、老师、学子们都感到无比意外。

大秦,当始皇等人通过天幕,看到这一幕时,脸上尽是震惊之色。

自夏商时期起,学习便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特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周朝。直到春秋时期,孔子首次提倡私学,高呼“有教无类”的口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随后,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浪潮中,更是大力推动教育向平民阶级延伸。

而到了大秦,朝廷禁止私学,仅保留少量官学,且官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内容局限于法律和文书。

如今,一个小小学校的校长,竟然代表官方,致力于控制辍学情况,努力让那些面临失学困境的学生重返校园。

透过这个政策,秦始皇和李斯等人仿佛看到了后世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强大,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什么情况……”

“老师要请学生回来读书?”

“学堂还要控制失学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北宋嘉佑二年,那些汇集在开封,满怀壮志准备参加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学子们,在看到天幕上的这一幕后,纷纷发出惊讶的感叹。

苏东坡、苏辙、曾巩、张载、曾布等年轻学子,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作为学生,深知学习的艰辛和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不易,但从未想过,在后世的一所普通学校里,学堂和老师竟然会如此重视学生辍学的问题,甚至还特地安排工作组前往学生家中了解情况。

这一画面,对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不漏一人,他们能办到吗?”

“这后世的官府,也如同咱一样重视教育,可不漏一人,真的能保证吗?”

“而且,这个事情,难道不应该是官府的职责吗?怎么会落在林啸他们身上?他们的职责,不就是教书育人吗?”

大明,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时,眼中也闪过一丝意外。

他也重视教育,将教育纳入地方官政绩考核体系,要求地方官员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对辍学率高地区的官员进行降级或处罚,通过法律威慑、经济保障、官员追责三管齐下,全力保证教育的普及。

然而,朱元璋心里清楚,以大明当前的情况,想要做到不漏一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做法,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

而且,他也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他的认知里,辍学问题本应是官员的责任,为何会落到林啸这些老师的肩上?

他还想听林啸上课呢,现在却要让他们去做这看似不务正业的控辍保学工作?

而学校的老师们,虽然面对这项额外的任务,内心多少有些抗拒,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言。

他们这种默默承担的举动,更是让各个朝代的人们惊讶不已。

总之,林啸接到这个任务后,除了对和萧老师分在一组这件事感觉有些异样之外,便迅速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为了确保能够成功劝回辍学学生,接下来的晚自习时间,他和同组的老师针对七年级三班、七年级八班的三位辍学学生的大概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到晚自习下课的时候,当天的天幕直播也结束了。

虽然各个朝代的人们对学生们晚上还要学习、考试感到意外,但在不漏一人的义务教育宗旨下,他们心中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看到林啸他们是如何劝回学生的,同时也好奇,在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后世,到底是哪些学生,又为什么会选择辍学呢?

带着这份期待,各个朝代的人们等了漫长的一夜。

第二天,当林啸所在学校的老师们集中在一起时,天幕也适时开启。

“我们这组有三个学生。”

陈副校长说道:“昨天晚上,赵老师和林老师都对这三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地址有了了解。”

“这样,我们也分组……我这边和邓老师、高老师去走访七年级八班的一名学生;赵老师,你和林老师、萧老师去七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下午一起去七年级三班另外一名学生家,大家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陈校。”几个老师齐声回应道。

“那好,我再多说一句,尤其是赵老师你们这组,最好一会儿到镇上买点肉和水果。记住,别在学生家里面吃饭,免得给他们增加负担。”陈校长进行了最后的叮嘱。

“知道的,陈校。”老师们纷纷点头。

“行,那就出发!”

随着陈校长一声令下,队伍正式出发。

林啸和萧老师坐上了班主任赵老师的车子,怀揣着对那名学生的好奇,缓缓驶向未知的远方。

车子启动后,林啸、萧老师和赵老师在车内对这家学生的情况展开了进一步交流。

而车外,历朝历代的人们通过直播,清晰地看到林啸他们的车子从宽阔的县道,驶入狭窄的村道,最后一头扎进了连绵的深山之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车子足足开了两个小时,却依旧没有抵达目的地。

在这漫长的行程中,皇帝们惊讶地发现,哪怕是在这丛山峻岭之间,竟然也有平坦的道路可供通行,这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样的交通条件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条路,我也是好久没有走过了。”

赵老师一边专注地开着车,一边感慨道,“林老师,萧老师,你们肯定是第一次去鼓岭村吧。前些年,还没有搞村村通之前,这里都是土路。没下雨还好,要是一下雨,车子铁定抛锚。我都记得,有一次和陈校来这边,车子坏了,愣是在这儿等了一夜,第二天才有修车师傅过来……”

萧老师被左拐右拐、颠簸不已的车子弄得有些不舒服,忍不住顺口问道:“我不记得,国家有移民搬迁政策么,怎么赵星野家还住这么偏的地方,没有搬下来吗?”

“哪有那么容易搬得下来啊!”

赵老师苦笑着说:“搬了之后,有些人住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又都搬回去了。”

林啸倒是打开窗户,感受着山间的微风,看着一路郁郁葱葱的绿色,权当是一次特殊的踏青之旅,说道:“其实,住这些地方,也好,山清水秀的,空气清新。”

“那是,再往前,有一条鼓岭河,风景特别美,是个野炊的好地方。你们看,都有人在那边春游呢……”赵老师指着前方说道。

前方道路豁然开朗,林啸和萧老师看到了一群人正在河边惬意地烧烤,欢声笑语随风飘来。

“有机会到这边烧烤野炊,倒也不错。”林啸露出羡慕的神情。

“改天放假呗,五一的时候可以来一下。”萧老师也一脸向往地说道。

然而,轻松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

“林老师,快要到鼓岭村了,你联系他们的组长吧,可能到赵星野家,小车开不上去……可能,还要走路呢。”赵老师提醒道。

“行!”林啸应了一声,赶忙拿出手机联系小组长。

很快,他们的车子开到了深山中的村委门口。

此时,小组长已经早早准备好两架摩托车在那里等候。

一行人简单寒暄后,林啸和萧老师与村组长同坐一辆摩托车,赵老师则和村里的驻村书记坐另一辆摩托车,继续向赵星野家进发。

摩托车行驶在大山里凹凸不平的小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

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山间回荡,车轮碾过碎石和泥土,溅起一片片尘土。

这短短一段路程,摩托车愣是开了半个小时才到达赵星野家。

这一路的颠簸,简直如同一场噩梦。

林啸和萧老师在狭小的摩托车上,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

但此时,两人都无暇顾及那微妙的暧昧气息。

萧老师被颠得五脏六腑都仿佛要移位,最终忍不住吐到了林啸身上。

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后,萧老师脸色苍白得可怕,整个人像是丢了半条命,瘫坐在地上,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林啸也没有丝毫直男的迟钝,他赶忙拿出纸巾,又从山间的小溪中打来清澈的山泉水,帮萧老师处理身上的污秽。

这一路,从县城到深山,从汽车换摩托车,跨越重重艰难险阻,仅仅只为了让一名辍学生能够回到课堂。

这一过程,通过天幕直播,清晰地展现在历朝历代的皇帝、百姓、学子们眼前。

他们看着林啸等人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看着他们在颠簸的摩托车上饱受折磨,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