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西边出来东边亮——”

“亮晃晃,亮晃晃,晃晃崽儿要安眠——”

樊牧躺在自己随手削制的非常简陋的躺椅上,闭着眼睛,晒着头顶的太阳,口中还哼唱着不知道哪儿来的不成调的小曲儿。

此时的他依旧在这别院中,但此时的别院却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的时候那个样子了,看起来十分的寻常与普通。

角落里的名贵花朵被挪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原本种着这些花的地方被开垦出来了一小片的土地,里面不知道种着什么东西。

小院门口的地方挪来了一棵槐树,此时正值六月年间,头顶的槐花却是灿然而开,其中显露出无数并不算浓郁的香味。

“樊兄——樊兄——?”

“秦同”脚步匆忙的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焦急之色,但当他的脚步落入了这个院子中的时候,便不由自主的放缓了脚步。

正是嬴政。

此时的嬴政已然装扮成了秦同这个中年书生的模样,每隔几日便来一趟这樊牧的小院子里。

“樊兄,上次你说的那个东西怎么样了?”

“可是弄出来了?”

嬴政的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期待,这并不怪他,实在是上一次樊牧从大狱中出来后,知道了百家即将入京后,便说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

樊牧翻了个白眼:“哪有那么快?”

“我估摸着差不多我死的时候就能够造好吧,这东西也是得要时间的你知不知道?”

“还有,别说是那个东西了,我这院子里什么东西不要时间?”

樊牧翻身坐了起来,拍了拍自己身下的这个躺椅:“就算是这个东西,都是我将图纸画出来之后,让工匠改了又改,整整七八天的时间才弄出来的。”

“就这,还不是多好,那工匠还在修改,说是让这东西变得更舒适和坚固一些,我就先自己弄了一个简陋版的出来享受。”

樊牧说着说着,又半躺在这躺椅上晃晃悠悠了,脸上带着赞叹的神色。

“不过说实话,这出来之后就是和大牢里面不一样哈。”

嬴政心里有些想笑。

即便是扶苏在怎么竭尽全力的改变大狱中樊牧的生存环境,但那毕竟是大狱,能改造成什么样?勉强住人罢了。

这里是他曾经身为秦公子时候的别院、后来登基之后便成了他的另一处游猎时候的别院,大多数东西规制都是按照王的标准弄的。

怎么可能不享受?

只是后来他登基为皇帝,一统天下之后,这里便空置了,也因此没有整修成“皇帝”规制的东西,所以此处依旧是“王”的规模,扶苏身为长公子,用此处的规制到也不算是超了多少,这才来得及。

“那樊兄对百家入京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嬴政的脸颊上带着些许好奇之色:“我观樊兄的思想学说,事实上已经可以在这诸子百家之中单独另开一派了,如今天下诸子凋零,已经不存在“子”一类的人物了。”

“樊兄若是能够出现展露自己的思想,定然能够镇压群雄,说不定便能够得到陛下的赏识呢?”

樊牧侧着身一边摆手一边偷懒:“什么赏识不赏识的,我不在意这个事情。”

他打了个哈欠:“倒是你,别绕弯子了。”

“你这个人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每次来我这里都有一大堆的问题。”

“今天太阳挺好,我的心情也挺好,你要问什么赶紧问吧。”

对于“秦同”的问题,樊牧并不是什么都回答,并且像是等不及迫不及待一样的将思想传授给他的。

其实这很简单。

因为.....上赶着的不是好买卖。

求来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这是常理,所以他上赶着教授秦同,非但不会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怕日后还会有祸端。

所以樊牧才显得慢悠悠的。

嬴政装作不好意思的一笑,实则心里面早已经是将准备好了的问题拿了出来。

他看着樊牧说道:“先前先生曾经跟我说过,解决上升渠道的问题,可是....”

嬴政有些叹气:“我如今回到朝堂之上后,长公子将我任命为少府下的属官,所以我得以调查了天下的情况,但天下的情况并不算和缓啊。”

“除了秦地之外,其他地方黔首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简直是低的令人发指。”

“如此一来,若是贸然大批量的通过某种办法来选官,只怕是会让那些士大夫阶层再次占据权贵阶层,继而将那些普通人的道路给堵死。”

“前次闲聊之中,我对先生所说的“科举制”十分感兴趣,本来想要将科举制进行稍微的改变,继而放到大秦中使用的,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放弃了。”

樊牧微微点头,他看着嬴政,眼睛中更多的是满意的神色。

事实上,上一次“不经意间”提到了科举制,并且详细的罗列了这个制度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樊牧不经意的,反而是他故意的。

因为这是对秦同的一次考验。

为什么?

道不可轻传、法不可轻传,便是这样的道理。

樊牧虽然很着急需要一个能够继承自己衣钵的人,传递自己的思想,但....如果这个人是个笨蛋,那他还是要考虑考虑教多少的问题了。

毕竟,有些时候看似先进的制度往往是需要在合适的时候用出来,才算是先进的制度的。

就比如科举考试。

科举制为什么能够在隋文帝的时候发展出现,并且在隋炀帝的时候彻底以进士科的创建而进行标杆出现?

难道是因为考试任用官员的这个制度这么难想,一直到隋文帝灵光一闪一拍脑门子才想出来?

其他人都是蠢货?

从秦到隋,一千多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一点?

当然不是。

科举制能够施行,或者说科举制能够顺利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当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或者说....基于当时识字率的提升。

这就要谈论到当时的背景了。

当时是什么年代?又是什么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