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在安排栾廷玉前来金乡时,并未想到栾廷玉能将一个县治理好。
他只是认为栾廷玉能将祝家庄管理得井井有条,只要不出错,按照王伦提供的思路,保证金乡也能在梁山统治下就已经很不错了。
却没想到栾廷玉不仅做得好,还自己有了创新。
王伦在济州也并未实行均田制,他只是将官吏、富商的土地没收来又分给了穷苦百姓,其余由飞虎军屯田,这样的效果已经十分显著了。
他的做法不算完全的均田制,算是小号的,毕竟主要的土地还在飞虎军手里。
栾廷玉在金乡县直接将所有土地收拢,然后重新分配,分配得很是公平,大多数的百姓们也没有意见,反而种得很有劲头。
王伦知道均田制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也能获得大多数百姓的拥戴。
但均田制也有局限性,对于部分本来比较富裕但并未作恶的百姓而言,这是有些不公平的,加之金乡县的梁山飞虎军人手有限,一旦管理脱节,说不定百姓暗中也会存在相互兼并的情况。
但栾廷玉目前的均田制引发的效果很好,他也不给栾廷玉泼凉水。
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按照王伦的安排,凡是分到了梁山分发的土地的百姓,种出粮食后,除了偿还向梁山借的种子,还要上缴一成的赋税,这个税赋已经相当低了,百姓们自然非常支持。
北宋的农业税主要包括田租和赋税,田租在宋初时只是十税二,到了宋末,由于各地横征暴敛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三税一。
再加上赋税,宋朝一般按照田地多寡缴税,且无论产量多少,每亩田均收一斗,差不多是十税一。
这两个是农民需要缴纳的主要赋税,除此之外还有折纳、脚钱等。
再加上土地兼并等问题,北宋末的百姓基本上民不聊生。
王伦设定的制度,不仅发放土地,还可以借给种子和度过粮荒期的粮食,收的赋税也只是十税一。
这无疑是百姓的福音。
栾廷玉带领飞虎军屯田的面积约只有一万亩,亩产两石,能有两万石,全县粮食产量约有二十万石,按照十税一,也有两万石。
那么栾廷玉这半年的时间就可以有四万石的粮食,除去他可以留下的,还有许多粮食可以上交。
王伦深知现在梁山实力逐渐壮大,若是没有粮食,实在难以养活数万士兵和济州百姓。
屯田之策初见成效,他便更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屯田。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这句话是很有智慧的。
栾廷玉详细做了工作汇报,王伦又仔细和他商议,相谈甚欢。
自从栾廷玉投向了王伦,他很快就能被王伦重用,且能大展拳脚,这些日子过得很是充实。
工作汇报完毕,栾廷玉就安排酒宴。
梁山之主到来了,栾廷玉自然十分重视,又听闻庞万春、安道全是新的头领,栾廷玉更是热情款待。
酒宴从黄昏到深夜,大多数人都醉了,这才有士兵前来扶着众人去歇息。
次日起来,栾廷玉亲自端了水伺候王伦洗漱。
现在正是收割时节,王伦便和众位头领用过饭后跟随栾廷玉去收割梁山。
梁山之主亲自动手,金乡的这一千多飞虎军俱是振奋。
这也引来了附近百姓的喝彩,他们虽然已经在梁山的管理之下,却从未见过王伦。
原本还以为梁山之主王伦是个什么三头六臂,竟能屡次打败朝廷的进攻,却没想到只是一个俊朗书生模样。
大宋朝廷重文轻武,大宋百姓也对文人很是重视,一见王伦是个读书人模样,百姓们更是欢喜。
王伦也热情和百姓们攀谈,丝毫没有架子。
他这一停歇,就又是数日,每天都和栾廷玉讨论到深夜。
这一天,王伦终于再度出发,他现在有很多事要做,也不再去闲逛,径直回济州。
栾廷玉领着亲信士兵护送王伦等人,送出了十里远,这才在王伦劝阻下停了下来,又在原地驻足看着王伦等人走远。
他的侍女玉兰也跟在身侧,见栾廷玉始终还望着王伦离去的方向,不禁笑道:“怎么,舍不得么?”
栾廷玉道:“当初你劝我投了梁山是正确的,反倒是我,当初还有诸多顾虑。寨主此人胸有天地,心系苍生,实是一代英主。”
玉兰柔声道:“既如此,你就好生辅佐寨主,以后寨主能建功立业,你也能跟在他身后分一杯羹。”
栾廷玉点点头,见王伦等人没了影了,这才调转马头。
“如今先把金乡治理好,以后寨主积蓄足够大的力量,某定会跟在他身后,南征北战,马革裹尸。”栾廷玉说得很认真,目光中也露出向往之色。
他本就是有大志向的,如今感觉跟对了人,更是心中激荡不已。
王伦等人一路赶回济州城,此时也不再耽搁,未到正午时就远远看见了济州城。
附近的斥候早就发现了他们,有的过来问好,有的回去报讯。
临近城,城门大开,一队人马迎了过来。
领头的是林冲、杨志、关胜、呼延灼、秦明、武松等武将,再有时文彬,学着王伦作了白衣书生打扮。
他们得到了斥候的消息,得知王伦终于回来了,立即出来迎接。
王伦等人策马迎了过去。
林冲等头领跳下马,齐刷刷拜倒。
王伦哈哈大笑,上前扶住林冲,道:“各位兄弟不用多礼,快快起来。”
林冲等人依然起身,俱是高兴:“哥哥这一去好几个月,兄弟们好生担忧,尤其武松等都回来了,始终不见哥哥踪迹,某便四下派出斥候,却不曾想听闻哥哥竟到了金乡收割麦子去了。”
王伦哈哈一笑,道:“我们的收成如何?”
时文彬上前道:“回寨主,咱们济州今年收成很好,我作了统计,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不止,咱们的粮仓也充盈起来了。”
王伦又握住时文彬的手,道:“我不在的日子里,时先生必定辛苦了。”
时文彬连忙道:“不敢谈辛苦,林教头等日日训练,风吹日晒,又亲自领着士兵屯田收粮,更是辛苦。”
王伦满意点头,林冲是识大体的人,并没有和时文彬有矛盾,文武相宜,这才是梁山发展的正确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