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子 第41章 食色篇·甲·天理经

作者:拾遗士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05-15 18:25:2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一、盐禁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某省军阀为敛财颁布盐禁,严禁私盐买卖,将官盐价格抬得极高。普通百姓每日劳作,却连买盐的钱都难以凑齐,饭菜寡淡无味,身体也因缺盐渐渐虚弱。

拾遗子见此情形,便和几个贫苦百姓商量,偷偷从邻省运盐回来贩卖。起初,大家只是为了补贴家用,让家人能吃上有滋味的饭菜。然而,随着私盐生意越做越大,巨大的利益让一些人迷失了本性。有人开始以次充好,往盐里掺沙子;有人为了争夺地盘,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人命。官府得知后,大肆抓捕私盐贩子,许多参与其中的百姓都被关进大牢,原本只是想改善生活的他们,却因触犯禁令和道德底线,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拾遗子被抓后,在狱中反思:“盐乃生活必需品,百姓只是想满足基本需求,可不合理的禁令和对利益的贪婪,让大家走上了歪路。若能合理管控,既保证百姓需求,又不让利益蒙蔽人心,何至于此?”

二、绣娘章

在唐代,长安城里有一位年轻貌美的绣娘,手艺精湛,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绣娘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却因门第观念,想把她许配给一个富商的儿子。那富家公子品行不端,整日游手好闲,绣娘打心底里不愿意。

然而,当时的社会风气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绣娘不敢反抗。她整日郁郁寡欢,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刺绣上。一天,拾遗子路过绣娘的绣坊,见她神色忧伤,便上前询问。绣娘将心中的委屈一一道来。

拾遗子说:“追求自己心仪的姻缘,本是人之常情。强行压抑,只会让自己痛苦。”绣娘听后,鼓起勇气和父母沟通,但父母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绣娘在一个深夜,偷偷和自己喜欢的穷书生私奔了。官府得知后,以违反礼教为由追捕他们。两人东躲西藏,最终走投无路,书生被抓入狱,绣娘也在逃亡中病倒身亡。

拾遗子感叹道:“不合理地压抑人对美好姻缘的向往,看似维护礼教,实则酿成悲剧。”

三、樵夫章

宋朝年间,一座大山脚下住着许多靠砍柴为生的樵夫。当地官府为了保护山林,规定每日砍柴不得超过一定数量,且禁止砍伐特定区域的树木。

拾遗子和同村的樵夫们起初都遵守规定,可随着家中人口增多,生活开销变大,仅靠那点柴火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有一天,一个樵夫偷偷进入禁区砍柴,发现那里的树木又粗又好,砍一次能卖不少钱。消息传开后,许多樵夫都开始冒险进入禁区。

渐渐地,大家为了争夺好的砍柴区域,矛盾不断。有人故意破坏他人的工具,有人甚至在夜里放火烧了别家的柴堆。官府发现后,严厉惩处了这些违规的樵夫。拾遗子看着被抓的乡亲们,说道:“大家只是想多砍些柴,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可不合理的限制和对利益的争抢,让大家都没了退路。若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定,也不至于闹到这步田地。”

四、酒肆章

明朝时,江南某地新开了一家酒肆,生意十分红火。酒肆老板为了赚取更多钱财,开始往酒里兑水,降低成本。顾客们喝了兑水的酒,渐渐察觉到不对,可当时没有其他更好的酒肆选择,只能继续光顾。

拾遗子听闻此事,找到酒肆老板,劝他说:“做生意要讲诚信,这样欺骗顾客,只会坏了名声。”老板却不以为然:“大家都离不开酒,我就算兑水,他们也会买。”

随着时间推移,酒肆的生意越来越差,老板为了挽回局面,不仅没有改正,反而想出更恶劣的手段,在酒里添加有害的香料,让酒闻起来更香。终于,有顾客喝了酒后身体不适,官府介入调查,查封了酒肆,老板也被严惩。拾遗子叹息道:“老板为了利益,压抑了诚信经营的本性,最终自食恶果。”

五、戏子章

清朝年间,京城的戏班里有一位年轻的戏子,唱功了得,扮相绝美,深受观众喜爱。戏班班主见他名气越来越大,担心他会离开戏班,便处处打压他,不仅克扣他的工钱,还限制他的演出机会。

戏子心中愤懑,却不敢反抗。拾遗子得知后,找到戏子,对他说:“你有才华,就该得到应有的待遇,为何要如此压抑自己的不满?”戏子无奈地说:“我若反抗,班主会让我在这行混不下去。”

一天,有其他戏班来邀请这位戏子,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离开。班主得知后,四处散播谣言,诋毁戏子的名声。戏子走投无路,只好放弃唱戏,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拾遗子感慨:“不合理地压抑人的发展和追求,最终伤害的是双方。”

六、书匠章

战国时期,有一位书匠,擅长刻字印刷。他刻出的书,字迹工整,内容详实,很受欢迎。然而,当时的官府对书籍内容管控严格,许多有价值的书籍都被禁止印刷传播。

书匠为了生计,只能按照官府的要求印刷一些枯燥乏味的书籍。拾遗子找到书匠,说:“你有这么好的手艺,却不能印出真正有意义的书,岂不可惜?”书匠苦笑着摇头。

有一天,书匠实在忍不住,偷偷印刷了一些被禁的书籍。这些书籍一经流传,便引起了轰动。官府很快发现了此事,将书匠抓进大牢,他的印刷工坊也被捣毁。拾遗子叹息道:“对知识传播的不合理限制,压抑了书匠的创作热情,也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七、花农章

北洋军阀时期,某座城市里有许多花农,他们种植的花卉娇艳欲滴,装点着城市。然而,军阀为了扩充军费,对花卉征收重税,花农们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却所剩无几。

拾遗子看到花农们愁眉苦脸,便问其中缘由。一位花农说:“税太重了,我们都快种不下去了。”拾遗子建议大家联合起来,向军阀请求减少赋税。

花农们鼓起勇气去请愿,却遭到军阀的呵斥和驱赶。无奈之下,一些花农开始偷偷将花卖给黑市商人。黑市交易混乱,花农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还经常被黑心商人欺骗。最终,许多花农放弃种花,城市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拾遗子说:“不合理的税收,压抑了花农的积极性,也让城市变得黯淡无光。”

八、渔夫章

在夏朝,一条大河岸边住着许多渔夫。为了保证渔业资源,部落首领规定每日捕鱼不得超过一定数量。起初,大家都遵守规定,可随着人口增长,食物需求变大,一些渔夫开始偷偷多捕鱼。

渐渐地,大家为了争夺好的捕鱼区域,矛盾不断。有人故意破坏他人的渔网,有人在河里投放毒药,导致大量鱼类死亡。部落首领得知后,严厉惩罚了违规的渔夫。拾遗子看着混乱的局面,对首领说:“大家只是想多捕些鱼填饱肚子,可不合理的规定和对利益的争抢,让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若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定,或许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九、陶工章

商朝时,有一位陶工,烧制的陶器精美绝伦。当地的贵族们见他的陶器受欢迎,便强行规定他只能为贵族烧制陶器,不许卖给普通百姓,而且给出的价格极低。

陶工心中不满,却不敢反抗。拾遗子了解情况后,对陶工说:“你有精湛的技艺,有权决定自己的陶器卖给谁。”陶工却害怕得罪贵族,只能默默忍受。

时间久了,陶工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的创作热情也被磨灭。他开始敷衍了事,烧制出的陶器质量越来越差。贵族们见状,更加苛刻地对待他。最终,陶工在绝望中病倒,再也无法烧制陶器。拾遗子感叹道:“不合理地压抑陶工的自由和权利,不仅毁了一个优秀的工匠,也让精美的陶器艺术走向衰落。”

十、织工章

春秋时期,一个小城里有许多织工,他们织出的布匹色彩鲜艳,质地柔软。当地官府为了垄断布匹生意,禁止织工私下售卖布匹,只能将布匹卖给官府指定的商人,而这些商人给出的价格远远低于布匹的实际价值。

织工们生活困苦,却敢怒不敢言。拾遗子找到织工们,鼓励他们一起向官府反映情况。织工们尝试后,不仅没有得到回应,还遭到官府的警告。

无奈之下,一些织工开始偷偷和外地商人交易。官府发现后,对这些织工进行了严厉处罚。织工们的生活陷入绝境,许多人放弃了织布这门手艺。拾遗子说:“不合理的管控,压抑了织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导致传统织布技艺的流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