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有故事架构、主要人物关系、重大情节节点等等相似之处。
但是小说有内心独白、环境描写,这些放在电影中,是要通过画面来呈现的。
电影是视听艺术,得考虑画面感和节奏。
所以,小说改编成电影是需要功力的,改编得不好,拍出来就是一坨屎,你看《长安的荔枝》都改成什么样了。
《南北少林》这部小说,本身就是按照电影剧情来写的,属于逆向操作了,现在要写成电影,不算难。
80年代之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正儿八经的武打片,今年北影厂拍了一部《铁弓缘》。
但,是传统戏曲武打,更多注重舞台美感,跟后来80年代流行的硬桥硬马的武打片,风格截然不同。
说白了,白说了!没先例。
汪洋和江怀延在武侠片上,没什么经验,想听听陈振的想法。
陈振难得正经,道:“要真功夫,也要美感和力量感的结合,南拳北腿,剑法刀术,要让人看得血脉喷张,眼花缭乱,不能是传统戏曲的舞台动作,要真材实料的武功。”
玄冥二老点点头,表示认可陈振说的,抬手示意让他接着说。
“场景的选择也很重要,要拍出那种天地辽远和江湖浩渺的感觉,不是找个小水沟小山坡就能对付,服装、道具这些要考究,时代感要强,不能敷衍……”
汪洋听后,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好!太好了!有你这个思路,我们就放心了。
《南北少林》这电影,咱们北影厂拍定了,就按你说的这个路子来。”
江怀延拍手称赞:“小陈,你脑子里这套东西,太宝贵了!我看,这改编的重任,非你莫属,别人来弄,怕是把不住这个魂。”
没等陈振说话,江怀延对汪洋说道:“《好事多磨》快拍完了,按理说小陈应该回去合作社上班,但我认为干脆把小陈留下,就在厂里,抓紧时间把《南北少林》的电影剧本搞出来。”
汪洋想了想,用力点头:“老江,你这提议好,这事就这么定了,合作社那边,我亲自去协调。”
面对两位领导的热切期望,陈振心里反而暗暗叫苦,得,套牢了,刚轻松了两天,又得开始连轴转。
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
但暗喜!
又可以混补贴。
他点点头,郑重道:“汪厂长,江主任,您二位这么看重,我自当尽力,给我点时间,我会尽快把剧本弄出来。”
…………
两天之后,汪洋找来历史上《难忘今宵》的原作曲家,王酩。
王酩原名王明发,今年已经45岁,出生于上海郊区一个贫苦花农家庭,家庭贫寒,父亲靠卖花供他上学,而且是断断断续的完成小学学业。
13岁那年考入上海交通中学,1949年进入青年文工团训练班,学习乐理、作曲及指挥,第一首歌《南下参军歌》获得上海学生歌咏比赛一等奖。
但命运总是捉弄人,1953年他生了一场病,未能考入音乐学院,后在JA区教书,业余时间学习音乐,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和声成绩满分。
他的音乐代表作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难忘今宵》《知音》《渔家姑娘在海边》。
哦!不,现在《难忘今宵》是陈振的。
今年,王酩还给《小花》做了插曲,历史上,这个插曲获得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音乐奖。
他跟汪洋的关系自然是熟络的。
汪洋把王酩喊来办公室,希望他能给厂里写首歌。
王酩很高兴,有歌写,有钱拿啊,于是信誓旦旦说:“汪厂长,你要什么样的歌,你提个要求,一个星期我给你弄出来。”
“曲是有现成的曲,词是有现成的词,就是没有谱。”
“没谱?”
“对!我们邀请了一个年轻编剧来厂里改稿,他弄了一首歌出来,但是他竟然不会写谱。”
“你确定他那能叫歌?”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首歌上春晚是没多大问题的。”
一听到“春晚”两字,王酩顿时来了兴趣,听说今年要办第一届春晚,他早有想法,能与之合作也不错。
“什么样的歌能让你如此看重?”
“你听过便知道。”
于是,王酩咚咚咚跑去308宿舍找陈振。
此刻,陈振正在宿舍里写《南北少林》的剧本。
咚咚咚!
“谁?”
“是陈振同志的宿舍吗?”
陌生的声音,陈振起身去开门,一看是个大叔。
“你是?”
王酩看着眼前这位愣头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毛都没长齐吧,又是写剧本,又是写小说,还写歌,那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是陈振同志?”
“我是。”
“你好,我叫王明发,汪厂长让我找你,帮你记谱。”
陈振挠挠头,“王明发?”
“哦!我原名叫王明发,艺名叫王酩。”
哦!原来是原作曲家啊,大水冲了龙王庙啦!
陈振主动跟他握手,“王老师,您好!劳烦你了,请进!”
“写了一首歌?”
“毛歌。”
王酩脸上大大的问号,“什么叫毛歌?”
“房子有毛胚房,歌有毛胚歌,简称毛歌。”
“那叫小样。”
“王老师,不好意思,我孤陋寡闻,快进来,别站着聊,让人见了多不好。”
王酩进来左顾右盼,一个文艺创作者,桌上书都没一本?有没有搞错?
“陈振同志,冒昧问一下,你今年多大?”
“18。”
王酩不可置信望着陈振,自己15岁开始学写歌,已经很牛逼了,没想到还有孽障。
“你搞创作是谁带你入行的?”
“啊!搞创作还要人教?不是天生就会的吗?冒昧问一下,王老师,你搞音乐是有人教你的?”
“嗯!”
“那你家里挺有钱的。”
“……”
这年轻人说话嘴上没个把门,有才的人都这样?本来还想着交流一下文艺创作经验,事实证明,想太多了!
王酩放弃闲聊,转而直奔主题,“陈振同志,你哼两句?”
“行!”
俩人面对面而坐,王酩拿好纸笔,就等陈振开口唱。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共祝愿祖国好……”
一曲唱罢,王酩心潮澎湃,挖去!他老早就想给春晚写首这样的歌,没曾想有人先给写出来了,那自己还写不写了?
“王老师,王老师,你醒醒!”
“哦!不好意思,我听得太入迷了,好歌啊!”
“那你倒是记谱啊!”
“我刚顾着听,没记下来。”
陈振想骂街,自己每次唱的都有点不一样,你这不是为难人嘛。
“再唱一遍?”
“再唱一遍。”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共祝愿,祖国好……”
王酩仔细一听,有点不对路,问:“小陈,你怎么每次唱得都不一样啊?”
“我不到啊,我不到啊。”
“一会4/3拍,一会4/4拍,你不懂乐理?”
“写歌要乐理?”
“没有乐理支撑,写出来的那能叫歌?”
陈振有点不服气,问:“我这首《难忘今宵》不算个歌?”
“当然算,而且是个好歌。”
“那不就得了!”
俩人捣鼓半天,正确讲是王酩在捣鼓,陈振就负责唱,王酩累得够呛,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但不得不说,这是好歌呀!
“你这里是哆还是咪。”
“我不知道啊,我只会旋律,哆,叼,惹,咪。”
“啊,到底是哆还是咪,叼惹咪。”
王酩一愣,这么奇怪,“啥旋律?”
一首传唱几十年的歌就此诞生,《难忘今宵》作词:陈振,作曲:陈振、王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