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安全出城
天微微亮时,拉贝会装带着好消息回来了。
本来安全区内就二十多辆卡车,加上战争影响汽油也比较缺少,所以他们出去一趟尽量多拉一些物资。
但拉贝居然通过国际组织联系到了日方最高长官。
通过国际调停和日方的妥协,安全区被获准一天时间内可以畅通无阻运输他们在南京城外的物资。
但有一点必须满足日方的要求。
他们需要安全区内交出一百名女性,且日方承诺保证不会虐待这些女人,强调他们只是让这些女人表演节目最多也就三个礼拜。
日本人还信誓旦旦保证,这些女人不仅会得到人身安全的保障,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日三餐。
日方的长官还写下一纸承诺书,好言好劝,拉贝当场同意。
但日军还下达了一项命令,如若三日内不交出一百名女性,则强行进入。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唯有李华夏知晓,这些前往日军军营的女性并不是所谓的表演节目。
他们需要女性的目的,是供需日军官兵的“需求”。
一百名女子,最后仅存活七个人。
二十多辆卡车一次性全部出动,一趟运输就可以运走二百多人。
随着赵伟国的一张名单递给李华夏之后,事情变得逐渐开始复杂了。
按照李华夏的要求,他们一整晚都在安全内分配人手进行招募劝解。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全区内居然能够藏匿如此多的溃兵。
名单人数足足一千三百人。
恐怖的阿拉伯数字让李华夏难以置信。
一千三百多人!
几乎赶上了一个团的兵力。
李华夏更无法相信,如此庞大的溃兵是如何混入平民的队伍中的。
这也难怪日军大规模的在城内搜捕军人,而这些军人都很巧妙的利用各种办法隐藏。
他们一部分人负伤便于隐藏,比如络腮胡子郑宝山。
其余一部分则是战败后溃逃,混迹在人群中被人群带入安全区内的。
还有一部分溃兵则是故意躲避,换下服装亦或者假装残疾和自残方式进入安全区寻求庇护。
可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进入安全区,这些名单的溃兵此时此刻都愿意追随李华夏再次拿起武器抵抗。
赵伟国办事速度快准狠。
溃兵人数统计完之后,立刻将这一千三百人整编成一个团,分成三个营各四百人,各营、连、排、班都设有长官。
这些长官也都是他统计出来的,之前也都是各个部队的长官。
李华夏一一翻看人员名单,并未看见有熟悉的名字出现后说,“你安排下去,分批次乘坐运输队的卡车出城,把我们缴获的武器尽量分给每辆车内的连排长,没有武器的给他们砍刀或者鱼叉。”
接着李华夏再次找到拉贝。
当拉贝得知李华夏要从安全区带走一千三百名士兵的时候,这位表面一直很镇定的会长再也绷不住了。
“天哪!鬼知道日本人知道这么多军人藏在安全区,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李华夏安慰拉贝道,“放心吧会长,我会在一天之内将他们全部转移出安全区,而且还不会给您带来任何麻烦和牵连。”
拉贝用手拍着胸脯,“那样再好不过了,上帝保佑…”
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所有溃兵全部聚集在负责储存物资的仓库内,嘈杂的环境里,溃兵们、相互低声讨论,或者抽烟,一副悠闲的状态。
李华夏推开门看到此情此景,怒火顿时上来。
他举起手中的三八大盖,朝着房梁上吊挂着的竹篮放了一枪。
枪声,让原本混乱的仓库一秒恢复安静。
一千多人,一千多双眼睛,全部看向门口。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第八十八师524团的团长李华夏!”
李华夏将目光扫向所有人,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是经历过战场洗礼过的,被看过的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在李华夏的枪口下,倒下的日军几乎赶超仓库内的溃兵。
他听到有人在小声议论,524团不就是在上海四行仓库坚守的那个英雄团嘛!
“没错,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知道,淞沪会战失败之后,为了获得国际支持,我部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对峙,面对数倍之敌,坚守数日。”
“而后,我部又奉命守卫首都,在雨花台阵地重挫日军。”
“你们?”
李华夏声音洪亮响彻整个仓库,他将步枪扛在肩膀。
“你们不是中央德械王牌部队,也不是国军的精锐,你们都是各个地方的杂牌军,装备差,人员参差不齐,饱受中央局的耻笑…”
“错错错!”
李华夏径直走向一块草垛前,抬脚迈步站了上去。
“可在我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一群装备落后却个个都是英雄的好汉。”
“国家危亡!各位千里迢迢奔袭上海增援,你们装备是差,是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但你们义无反顾的精神足以称之为国家英雄。”
一名男子大胆站出来,“您真的这样认为吗?”
李华夏哈哈一笑,“其他的先不说,淞沪会战中,担当返攻中坚力量的桂系主力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团军。”
“十月二十一日晚上,蕰藻浜南岸阵地,他们采取中央突破的方式,以血肉之躯强行冲锋,在日军火网中牺牲之大,但他们害怕过吗?他们后退过吗?”
这段话不禁让一些士兵动容,纷纷想起淞沪战场。
“南京保卫战!错不在各位,更不能怪我们这些曾英勇奋战过的军人。”
“现在,我命令!”
李华夏振臂高呼,“我与诸位,以血撒花,一寸山河一寸血,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中华万岁!”
“万岁!”
“中华不会亡!”
高涨的士气一时间被点燃。
一千多人的忠诚度达到惊人的90%。
李华夏背对所有人,眼泪划过脸庞,外面的天空是灰暗色的,而身后的人群是血红色的。
他不能保证谁能活下来,他要保证这段历史不会被遗忘,他要保证身后这群忠心奉献的先驱不会白白牺牲流血。
“你们!不是懦夫!是英雄…”
李华夏的话语久久回荡在仓库内。
负责运输队的克勒格尔靠在仓库外的墙上默默抽烟,上衣口袋是不久之前收受李华夏贿赂的十枚银元。
抽完最后一根烟后,他静静地从口袋里拿出走进仓库,把银元重新放回李华夏的手心。
“OK!”
运输车队开始有序出发。
每辆车人数都不多,保持在十二人左右。
因为日方高层提前打过招呼,因此安全区内的卡车很顺利的在大道上行驶。
这期间也没有任何日方士兵进行拦截和检查。
日军的士兵们压根就没有时间管这些开卡车的外国人,他们还在继续作恶。
南京城暂时已经沦陷,不过城内还有很多四处奔走逃难的平民和小股士兵抵抗。
日军四处搜寻,见人就杀,纵火,毁坏,抢夺。
它们的暴行持续不断地进行,整座南京城一直笼罩在阴影中。
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和平民需要处理,被关押的士兵陆续从关押地带出。
天只要一亮。
屠杀便开始。
死亡在这里成为家常便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第一批车队不受阻碍的便出了城,去往南京城外的物资存储地。
李华夏已经提前做好安排,士兵们下车之后分别前往位于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和栖霞山等山林地带隐蔽。
那里属于山区地形复杂,日军难以全面控制,尤其是紫金山碉堡群极其适合隐藏。
还有一点是,日军绝对不会关注那里。
首都保卫战之后,日军的大部队都逐渐进驻城内,对于占领后的阵地他们早已打扫完毕。
日军大部队的目标,肯定不会放在山野林木的紫金山和栖霞山。
就目前形势而言,日军的主要目标还在城内,在接下来的六周时间内,日军将会进行毫无人性的大屠杀。
李华夏眼下不惜一切代价代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召集的一千三百人在有利条件下,挽救一些人免遭屠杀。
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可他还是会去做。
李华夏乘坐最后一辆卡车离开安全区。
当落日隐于黑夜。
一千三百人全部出城。
紫金山阵地有一个营,栖霞山阵地则有两个营。
当李华夏来到紫金山阵地后,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到。
尸体成山的堆积在一起尚未被处理,有部分尸体被火烧成干尸埋在一处土坑中,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封土,日军就匆匆撤退了。
不少藏兵洞和堡垒中还有尚未清理的弹药武器,对于李华夏部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
李华夏正发愁哪里去弄武器,这下全都有了。
最让他惊喜的还有一件。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东郊,主峰海拔448.9米,是南京的制高点,扼守中山门,太平门等关键通道。
若是占领紫金山,即可俯瞰南京全城,形成战略压制。
防御此处的是国军精锐部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配备全德械装备,依托德军顾问肯豪森设计的53座碉堡群,构建防御。
但最终还是因日军突破其他防线,且指挥部撤退,教导总队被迫放弃了阵地。
从全局战事而言,教导总队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胜利的。
在日本第三师团第六联队老兵回忆录里写道:
这些头戴德式M35钢盔的中国军队,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战斗意志是我军无法比拟的。步枪手榴弹使用方法熟练,并且十分勇猛,而进攻他们的则是我军强大的甲种师团,他们面对强大敌人并没有退缩没有逃跑。
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战斗,虽然装备上的差距,他们依然决心战斗。
而教导队的炮火阵地此时此刻正在日军炮兵手中。
李华夏发现紫金山上的日军炮军阵地。
大概率是因为南京城沦陷,大部日军都被调往城内,唯独留下他们炮兵在紫金山。
李华夏从系统地图上发现,除了控制火炮的炮兵以外,他们驻扎在紫金山的日军只有五十多人,而且还都是些老弱病残的伤员和战斗力薄弱的老兵。
这个惊喜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于这一变动改变了他的计划。
“派哨兵不停歇盯住山上的炮兵阵地,还有各个要处都要派精明些的哨兵盯梢!”
李华夏吩咐完警戒之后,他发现很多尸体还没有掩埋,大冬天的尸体裸露在外都已发黑发紫。
“弟兄们!咱们就地把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掩埋,给死去的兄弟最后一些体面。”
宋涛安排人从碉堡中寻找一些铁铲和工具,弟兄们就开始从脚底下刨坑。
而李华夏此时只考虑一点,这一千三百号人,吃什么?
没错!一千三百多张嘴,一天至少要吃两顿饭,食物从哪里搞?
没错!当然是日军手里搞。
李华夏自顾自的笑起来。
山顶炮军阵地,二百多名鬼子,他们吃什么?
总不能每天都去城内取吧!
“长官长官!这里有一封信!”
一名士兵搬动一具尸体的时候,突然从尸体的手里发现了一封书信。
李华夏将皱皱巴巴的信纸展开,他发现这是一封来自雨花台阵地牺牲士兵的遗书。
纳闷!
雨花台阵地的士兵尸体是怎么跑到紫金山阵地上来的?
李华夏简略看了一眼后,便大声道,“所有人停下!”
李远志遗书。
父亲大人膝下:
不孝儿远志,自离家投军,已逾三载。
每至夜深,尝忆幼时父执我手,教习《正气歌》之景。
今倭寇肆虐,山河破碎,儿终知“时穷节乃见”之意,伏惟父亲恕儿不能尽孝之罪!
上月淞沪之役,我军死守阵地,子弹穿透肩胛时,竟不觉痛,唯见腰间所系母亲缝平安符,忽忆离家前夜,父亲于祠堂焚香告祖:“吾儿此去,为国尽忠,便是大孝。”
血迹浸透符袋,儿咬牙撕布裹伤,犹能再战。
昨收家书,知小妹病疫于逃难途中。
闻讯时正值敌机轰炸,漫天火光里,儿对南跪泣,父亲常言覆巢之下无完卵,今便知此理。
请将小妹旧衣葬于祖坟旁,待儿归时,当亲植野菊丛生,倘得生还,愿陪父亲醉看太平,若成新鬼,亦当魂护故里桑梓!
儿,远,叩禀!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于南京雨花台阵地。
书信念完,无不泪洒。
李华夏含泪将书信叠放整齐。
“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这封书信交予收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