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接到多尔衮命令之后,撤出陕西,进入河南,准备从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进入山东。
建虏步骑交加,浩浩荡荡,阳光下照耀下,白亮的冰刃在阳光下反射夺目的光芒,寒光四射。
精骑哨探开道,大队骑兵与步兵紧跟其后,接着就是辎重大队,最后还有精骑压阵。
“报,豫亲王前面发现一支明军,大约有三万人左右!”行进至开封府地界,一名哨探打马跑到多铎身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
“是明军哪部?”骑在马上的多铎问道。
“从旗帜上看应该是刘良佐部!”哨探回道。
“传令下去,准备战斗!”多铎没有任何犹豫,准备进入山东前吃掉这股明军。
多铎从潼关撤军,一路上也遇到不少明军,不过数量都不多,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基本都被他顺带吃掉。
多铎原本只有4万人从京都出征,一路攻到潼关,受叛纳降,现在已经拥有6万人。
这六万人又分为前中后三军,多铎就在前军,一共一万五千,其中有一万八旗军,五千投降的绿营兵。
广昌伯刘良佐也发现已摆好进攻阵型靠近的建虏时,广昌伯刘良佐吓了一跳,下意识就准备逃跑。
不过在得知建虏大约只有一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五千的刚投降的绿营兵时,广昌伯刘良佐又镇定下来,决定和建虏一战。
广昌伯刘良佐进入河南之后,几乎都是顺风仗,原本的两万精锐,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滚雪球一样滚到了五万人,这一次他带领三万人准备经过郑州,剩下的两万人留在朱仙镇等待命令。
这一系列的成功,让广昌伯刘良佐有些飘飘然,尤其是听到进入山东的黄得功和刘泽清差点打到了北直隶,让清廷巨震后,广昌伯刘良佐也觉得建虏不过如此。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刘良佐也行!
广昌伯刘良佐也是带兵二十余年的人了,看到建虏逼近没有任何慌乱,立刻排兵布阵,迅速组成防御阵型。
面对严阵以待的刘良佐,多铎摒弃了以前让汉八旗和绿营兵当炮灰的战术,而是直接采取最为犀利的打法,也是满清刚崛起时常用的战术。
死兵在前,锐兵在后。
死兵披重甲,锁子甲在内,中间是棉甲,最外层是铁甲。骑双马,马匹也披重甲,防御力惊人。
这次冲在最前面的死兵有三百人,背后插着白色火焰旗帜,身穿白甲,这就是建虏军中最为精锐的白摆甲兵。
八旗制度相当于强制兵役,建虏男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考核,合格者为步甲兵,优秀为马甲兵,就是步兵和骑兵的意思。
这是第一轮考核,第二轮考核则是实战,能够在战场上斩百级者可穿红甲。
红甲基础上,骑射最优者穿白甲,也是白甲兵。
白甲兵就相当于工厂里面全能型技工,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一名合格的白甲兵,往往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培养出来,完全就是杀人如麻,百里挑一的悍匪。
一般能成为白甲兵,都是巴牙喇兵。
巴牙喇的意思是护卫,相当于明军将领身边的亲兵,都是最精锐的。
白甲兵一定是巴牙喇兵,但是巴牙喇不一定是白甲兵。
八旗分为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然后每一种颜色镶边,就成为正黄旗和镶黄旗。
后来又形成了上三旗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自掌管。
剩下的五旗就是下五旗,由其他皇室成员当旗主。
到了多尔衮时期,满八旗每一旗人数平均在八千人左右,全部都是青壮。
多铎麾下的一万八旗兵,仅仅只有不到四百人的白甲兵。
现在多铎就把这些白甲兵集中起来,作为冲锋在前的死兵。
三百多批重甲的白甲兵,一人双马,向着对面的明军冲去,在白甲兵之后就是大批的步甲兵。
这三百多名白甲兵竟然有一种千军万马冲锋的气势,对面前排手持鸟铳和火绳枪的明军看到这般阵势,还没等到白甲兵冲到50步就开始放枪。
“砰砰砰!”一阵密集而又散乱的枪声响起,三百多名白甲兵几乎无一伤亡,冲势不减继续冲过来。
“谁让开火的?”后方中军位置的刘良佐看到之后,一脸怒气吼道。
刘良佐虽然弱,也没有立场,但是二十年军旅生涯,也知道50步外,根本打不穿身穿双层甲的建虏,更别说是三层甲的白甲兵。
从声音判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开枪了,剩下还沉得住的士兵,在从众心理和对面白甲兵冲锋的压迫感下,也扣动了扳机。
“砰砰砰!”
又是一阵杂乱的射击声响起,火铳手江兵透过弥散的硝烟看到对面冲过来的白甲兵已经冲到三十步距离。
如果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即使打不穿三层甲,强大的冲击力也可以将其掀翻,可惜还是开早了,这一次射击,也仅仅将两名白甲兵打落下来。
看到建虏还有三十步的距离,江兵赶紧开始重新装填铅弹,准备再来一轮射击。
“砰!”站在江兵身边的一名老兵,一直屏气凝神,瞄准前方,终于忍到建虏冲到30步的距离开枪。
这名老兵放完这一枪,看都没看打中没有,直接扔下手中火铳,拉起身边的正在装填子弹的江兵就向后面跑去。
“来不及了,快跑!”
老兵焦急的吼声在江兵耳边响起,身子被一股巨力向后拉扯。
30步差不多是45米,一个成年男子全力奔跑下,也就七八秒,更别说骑马的建虏,最多5秒就能冲入明军大阵。
火枪的优势在于统一集中且密集的射击,才能形成有效打击。
现在明军手中的火绳枪,或者是老式鸟铳,其实射击精度都很差,铅弹是球形,出膛后和空气摩擦的过程中就会偏移,距离越远,偏移越多。
因此,只有统一密集的射击才有效果,而明末军队纪律涣散,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面对建虏冲锋,基本就开一枪,然后就成烧火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