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传奇 第120章 采石大捷 二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5 20:08:2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第120章 采石大捷 一

却说李宝是山东濮州的一个混混流氓,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欺压良民。

1130年,北方金兵南下,濮州沦陷。金兵来袭时掳掠杀戮,李宝看到亲朋受难,怒不可遏。

他聚集当地地痞乡勇反抗金兵。然而这些草根之辈很快被金兵打得灰头土脸、束手无策。

李宝内心焦灼而绝望,他明白要想真正击退金兵重夺家乡,必须与南宋官军联手。

于是他率部投奔岳飞。岳飞当时在淮西一带训练部队,以岳家军为主力,屡建奇功。李宝前来投诚时,岳飞欣然接受,直接安排他们入伍受训。

李宝没想到,岳家军的生活如此艰苦。每日操练从早到晚,严格遵守军规,李宝根本招架不住。这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相去甚远,实在难以适应。不久,李宝萌生了逃跑的念头。

1131年春,李宝深更半夜集结了40名旧部,准备离开岳家军另谋生路。他们悄悄溜出营寨,就在附近树林里会合,准备往北方老家出发。

岳飞自然不能容忍军中出现逃兵?他们刚走到林子边缘,就遇上了岳飞派出的夜巡军。两方人马差点打起来,李宝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只得举手投降。

众人被五花大绑押回营寨,岳飞立刻下令将他们斩首示众。刽子手提刀上前,40人的脑袋接连落地。空气中弥漫着血的腥气,李宝目睹昔日的兄弟们一个个死在眼前,悲愤难当。这时岳飞的目光俯视台下,恰好对上了李宝。

或许李宝眼中透着的悲痛与仇恨打动了岳飞,他挥手向刽子手示意,饶过了李宝一命。李宝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谢过岳飞,发誓一定不负所望,誓死效忠。

岳飞点点头,目光重新严厉起来:“我放你一马,希望你能自新。但军规依然严明,你日后若再失信,万死难辞!”李宝连连领命。岳飞轻轻一笑,命人解开他的绑索,叫他起来投入训练。

1134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奉调北上迎战。此时李宝和他率领的队伍被他派往山东地区,配合正面战场在敌后骚扰金军,迟滞其后援。李宝回到自己的家乡作战,他看到故土满目疮痍,抗金的意志无比坚定。

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李宝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连番突袭打击金军的粮道,使金国大军陷入后勤供应困难的局面,为岳飞正面战场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战绩也让李宝在岳飞心目中的地位渐渐上升,两人的信任与默契日益增强。1141年冬,秦桧等人设计,岳飞在临安被杀。李宝闻讯大怒,誓言一定要为挚友报仇雪恨。

此后金兵内乱频生。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篡位,意图一举吞并南宋国土。李宝率领一支抗金义军,与南宋禁军并肩作战。这时的他已是一名称职的统帅,深得宋高宗赏识。

完颜亮除了陆路大举出兵,还在海上集结了数万船只,包括7万水师,意图直捣临安。这支庞大的舰队自信满满,睥睨天下无敌。

李宝在探明敌情后,主动请缨拦截进犯的金国海军。他率领一支精锐水师北上,在山东半岛以东的唐岛海面遭遇金军主力。

双方力量严重失衡,李宝只有区区几千人,而敌人却多达7万。然而李宝并未气馁,他发现金军虽然人多,但水战经验不足,船只密集,口粮弹药都在船上。

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使出突袭火攻的绝技。趁着风向有利,李宝命手下放火射箭,点燃敌船。金国大军很快陷入火海,前呼后拥,死伤枕藉。

李宝趁机率水师突入金军旗舰,生擒敌军主帅。终于,一场惨烈的水上火攻大战,以李宝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唐岛大捷,彻底击溃了金兵的水师部队,也重创了完颜亮的南侵野心。李宝凭此战一举成名,声名远扬。

李宝最终没有辜负岳飞的期待,后来在宋孝宗隆兴年间,他被封为“华亭尉”,官拜正三品,成为一名身披荣耀的名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晚年时他仍然四处奔波,联合北方抗金义军,希望能为杀害岳飞一事雪恨。

1181年秋,70高龄的李宝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没有太多遗憾,因为自己没有辜负岳飞的嘱托和期望,赢得了“名将”的美名。

“军令如山”,这是一个铁律,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往往需要建立在严明的纪律基础之上。

岳飞治下的岳家军之所以能够征善战,正是因为他为军队确立了严苛的军纪。

然而在军纪之下,岳飞对待李宝的一次宽容,让人见识到了他卓越的人才眼光和高瞻远瞩的领导风范。

岳飞之所以心软放走李宝,并不是因为李宝的年轻和才情,而是岳飞察觉到了李宝身上对于金兵的仇恨和他对抗击金兵的坚定志向。

却说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后来凭借父亲为官的缘故进入仕途。母亲去世后,虞允文极度悲伤,考虑到父亲孑然一身,且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调任。公元1154年(绍兴二十三年)虞允文进士及第,获委任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时秦桧当权,虞允文等四川书生皆不获重用。秦桧死后,终于获得中书舍人赵逵推荐,就任秘书丞,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三十年十月,虞允文借职工部尚书出使金国。金朝君臣以为虞允文不过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在接待时意欲以比箭当众羞辱他。没想到虞允文竟张弓搭箭,一发破的,金人惊呆了。所以不要瞧不起书生,人家可能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猛男。

虞允文对此次出使的小插曲并不介意,但当他亲眼看到金军正在造船运粮、加紧备战时,他意识到自己担忧许久的危机似乎将要爆发。辞行时,金主完颜亮更是当面狂妄地宣称:“我将看花洛阳。”

虞允文回朝后奏报朝廷,并请求加强淮、海沿线的边备。

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声称将“多则百日,少则一月”灭亡南宋。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

那时为南宋力挽狂澜,给完颜亮当头棒喝的正是虞允文,这位毫无实战经验的书生,能出现在战场上本身就是一场意外。

虞允文是坚定的主战派。

自从冤杀岳飞,签订绍兴和议后,宋高宗就沉醉于和平的迷梦中,甚至下诏禁止妄议边事,不许臣民挑拨宋金“友好”关系。虞允文从不随波逐流,在奉诏使金前,他还上书:“金人必定会撕毁盟约,南侵我大宋,其进攻路线应该有5条,请陛下即刻下诏命大臣备战,做好防御准备。”

智者的谋虑往往会被淹没在人云亦云的声音中。纵观虞允文的一生,他似乎总显得格格不入,高宗时君臣未尝一日言战,他却未尝一日忘战,孝宗时有人鼓吹北伐,尽快收复失地,他却认为应该养精蓄锐,然后徐徐图之。

后来,完颜亮果然大举南侵,四路进军,仅比虞允文预测的少了一路军队。难道虞允文有未卜先知的才能?并不是,而是世人皆知完颜亮狼子野心。

海陵王完颜亮是一个特别能折腾的统治者。自从弑君篡位后,他就立下志向:

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率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完颜亮有投鞭渡江之志,金人策划南侵的消息更是屡屡传来,只有宋高宗不信,呆萌地说:“朕待之甚厚,彼以何名为争端?”

完颜亮南下前夕,金使施宜生来到临安,不经意间为南宋带来了最后的警告。施宜生是汉人,南宋大臣以“首丘桑梓”的典故讥讽他,向他探探口风。

狐死归首丘。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施宜生熟读儒家经典,被这番话深深打动,不禁心怀愧疚。他只好说:“今日北风甚劲。”之后又以笔扣桌道:“笔来,笔来!”

这是用隐语泄露军机:“金兵必将南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兵分四路,调集60万大军南下征宋,号称百万之众。一个月间,宋军全线溃败,完颜亮亲率主力越过淮河,到达长江沿岸的采石矶一带(今安徽马鞍山),不日就将兵临江南。

消息传到临安,最慌的是赵构。说好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你怎么忍心再来伤害?赵构本来想像年轻时一样浮海避敌,却被大臣一把拦了下来,这次您可就别逃了。赵构无奈地留在临安,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建康(今南京)督视江淮军事,又给他安排了个助手,正是虞允文。

赵构并非没有识人之能,他知道虞允文是个人才,还说:“儒臣不应该上前线,但是卿洞达军事,请你勉为朕行。”

虞允文只说了六个字:“臣敢不尽死力!”

叶义问是个草包,出镇扬州的老将刘锜为他传来战报,信中说金军正源源不断地增援,写作“金兵又添生兵”。叶义问看不懂,环顾左右,问:“生兵是何物?”听说此事的人都笑他不习军务。这位大人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