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绍得知自己受到刘琦举荐为其佐吏,是与刘备、郑氏、刘琦在码头送杨宏归蜀之时。
他是没有理由拒绝这份举荐的,
你一个外来户,受到一方太守举荐,且这太守还极有可能是未来荆州牧,若是拒绝,也太不符合常理;
于是在接受刘琦举荐之后,士绍还是私下与刘备、诸葛亮会面于刘备府上。
“弗论为抗曹公,还是谋夺荆州,刘豫州都要尽快将樊城水陆大军全控于己手!”
对于士绍这份提醒,刘备闻言点头赞同,这并不违背他做人原则。
但刘备明白,这是士绍在提醒他,尽量保证多控制手中兵力。
自前次于府中士绍挑明身份,他们已私下筹谋多次,当下谋夺荆州确非良机,
不但会因内耗削弱二刘双方实力,还违背刘备一直以来行事原则。
于是便计议尽量招募将士,控制军队,若曹操来犯,才能有足够力量与之对抗。
若在襄樊无法抵抗曹操,便往南退守,南郡便是最后决战之地,所以刘备才会推荐刘琦担任南郡太守。
诸葛亮却笑着问道:
“今伯续举子麟为吏,已是子麟举主,不知往后子麟是心向主公,还是忠于伯续啊?”
按照两汉政治传统,刘琦举荐了士绍为官,士绍就应该向刘琦尽忠,
但士绍情况有些特殊,他是先就对刘备多有支持,并让杨氏给予刘备军资,是准备投刘备,
又多次私下参与刘备计议谋划荆州,碍于其身份,并未奉刘备为主,
但其与刘备集团亲密程度也就只差叫一声主公而已。
现在刘琦又举荐士绍,士绍也接受了,这便形成事实主从关系,
那士绍是打算继续辅佐刘备,还是以后就为刘琦尽忠,诸葛亮要在当下确定下来。
“诶……”
士绍尚未回答,刘备却赶忙说道:
“子麟此后不论尽忠伯续,还是心向与备,皆是匡扶汉室,尽忠陛下,何须分得如此明白!”
这话就让人听得舒服,也是刘备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原因。
但士绍却并未回避诸葛亮问题,笑着回答:
“孔明这是明知故问,绍自是心向刘豫州……
今日绍至刘豫州府上,难道还不足够剖白心迹?”
见诸葛亮、刘备微笑点头,士绍故作玩笑道:
“且伯续举荐之人乃冯乘张绍,又关广信士绍何干?
张绍于刘伯续帐下,自是为此尽忠;
士绍自是一直心向刘豫州,心向朝廷!”
“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堂中尽是欢笑之声。
笑声微停,士绍继续玩笑道:
“刘豫州还是要与公子琦多多亲近,毕竟使君也算公子琦举主……”
刘备连连摆手,表示这话过了。
“公子琦拿走原属蔡瑁太守,蔡氏必甚恨之,需多多警醒公子多在刘荆州面前尽孝,以免蔡氏谗言,而让刘荆州生其他想法!”
士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要跟林檎一起,提前前往江陵,接手南郡郡兵,
这与当前无论对刘琦还是刘备,都是重中之重。
如果士绍没记错,刘琦嗣子之位,就是因为蔡夫人不断在刘表面前进谗言,说刘琦坏话,才让原本喜欢刘琦的刘表迟迟未将其立为嗣子,
当然,刘表也并非完全信任蔡夫人所言,多半还是想立刘琦为嗣的,否则便不会刘表都已病重,都还未立刘琮嗣子,
刘琦却被蔡氏阻止,不让其见刘表。
经士绍如此一说,刘备、诸葛亮当即明白其中含义。
刘备集团通过举荐刘琦,交好与他,其实二人已绑定同一阵营,
而利益受损的蔡氏必定不甘,破坏刘琦承嗣,扶持亲近蔡氏之人上位那是必然。
蔡氏有本土优势,势力庞大;
刘琦有刘表宠待,有先发优势;
如此看来,确实要尽快让刘表立刘琦为嗣。
“备定谨记子麟嘱托!”
刘备神色严肃,朝士绍拱了拱手。
士绍拱手回礼:
“绍亦会临行前嘱托公子琦……”
随即想到什么,朝刘备问道:
“不知刘豫州于南郡可识得善统兵之人?”
士绍在接受刘琦举荐之后,便跟刘琦有过商谈,于是才定下自己与林檎先行,率先去掌控南郡兵马,并熟悉政务。
而在与其交谈之中,士绍发现刘琦手下并无统兵人才,
便是那林檎,也只有统兵一曲经验,若非其为刘琦亲信,断无可能担当郡尉一职。
其实也不奇怪,刘琦一直无官职,也未外任,根本没有机会插手军队。
于是便需要提拔有统兵才能之人,掌控郡兵。
毕竟若只有郡尉是刘琦手下,其余全是蔡瑁旧部,倒是蔡瑁投曹,郡兵到底听谁不言而语。
当然,士绍也不可能让刘备部下前去,
倒不是刘备手下无善统兵之人,而是刘琦要掌控江陵,你推荐刘备部下,你士绍到底是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