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开始的时候。
一些消息比较灵通的大臣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南洋人攻打边境百姓一事。
所以早朝刚刚开始,徐福便主动走出队列。
“陛下,臣有事禀告。”
“讲。”
“南洋小国犯我边境,屠戮百姓,罪无可恕,臣请出兵讨伐,以正天罚。”
徐福一睁眼次的说道。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群臣纷纷反对。
“不可啊!陛下,此事还没有确认是南洋人做的,贸然出兵恐有伤天和!”
“陛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战乱对于华国不利啊!”
“陛下,南洋瘴气丛生,地形复杂,不易攻克,而且常年征战会让将士疲惫啊!”
总之,大多数文臣都是一个意思。
不能出兵!
否则岂不是给那些什么都不懂的武夫立功的机会?
如果武将们真的成长起来,手中掌握了更多的权利,到时候岂不是会威胁到他们这些文官的地位?
武将们闻言,自然也站不住了。
多难得的机会啊!
征南军虽然已经出行,他们估计多半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
可若是这一次让步了。
以后会不会每一次都需要让步?
武将的命也是命!
武将也需要战功才能让自己更进一步,有更多的功劳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不至于被文官一直打压!
“陛下,臣建议出兵!”
“陛下,臣愿亲自带兵,踏平南洋!”
一个个武将出列,让朝堂上的局势升级。
从一面倒的反对出兵,变成了双方不断争论。
但武将们的嘴向来比不过文官的巧舌如簧。
争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武将们大多都已经闭上了嘴巴,因为无论他们说什么,文官都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反驳。
就在争论不休之时,庞惑站了出来。
庞惑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大人,我知大家担忧此战带来的诸多不利,但请容我细说。”
只见他从袖中取出一份详细报告,这是他连夜整理的关于南洋气候、土地等资料。
王林见状,都倒吸一口气。
虽然早就预料到庞惑会提前做好准备,可他是真没想到,庞惑竟然能准备得如此充分。
不愧是曾经军中的地政官!
尚武的风气,丝毫不比那些武将差。
“陛下,根据臣整理大量记载所知,南洋实则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
若能加以开垦,作物一年三熟绝非虚言。一旦占下南洋,华国便多了第二个粮仓,可养活更多百姓,这岂非利国利民之举?”
庞惑义正辞严的说道。
群臣听后,仍有不少质疑之声。
“即便如此,镇南军多年未曾攻下南洋,我等又凭什么相信此次能成功?”
“是啊!镇南军最为熟悉南洋人,都无法攻下南洋。就算南洋的确是天然的粮仓,可若是需要用将士们的性命攻占南洋,到底是喜是忧,还请陛下明断。”
听到他们的质疑,明显是冲着庞惑来的。
庞惑与王林对视一眼,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诸位大人难道觉得,华国不对南洋出兵,南洋就会什么都不做吗?”
“庞大人此话何意?”
“今次南洋人掠夺华国周边百姓,就已经是在吾等敲响警钟了。这一次若是什么都不做,下一次,南洋人又该如何?
会不会得寸进尺,觉得我华国好欺,派遣更多人,掠夺更远地方的百姓?
甚至是主动出兵,想要占据属于华国的土地?
难道非得等到南洋人打到京城,你们才能意识到南洋是必须要除掉的威胁吗?”
庞惑字字诛心。
其实无论文臣还是武将,心中都很清楚,南洋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掠夺一下周边的百姓,就已经是他们的极限。
就那群生活在山林里的野猴子,就算所有人一起对华国出手,又能搞出多大的声势来?
但,庞惑的问题,他们却不能当做不存在。
“庞大人此话有失偏颇,南洋人……”
还有人想要与庞惑辩论。
但更多聪明人已经学会了闭嘴。
“高大人如此喜欢为南洋人说话,莫不是与南洋有所勾结?”
庞惑目光冷漠的看向说话的高大人。
高大人顿时说不出一个字来。
这……
胡乱攀咬的本事,当真是让他静若寒蝉。
哪怕高大人心里清楚他和南洋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一旦在陛下心中打上他和南洋有所勾结的印象。
他以后得官场生涯,也算是到头了!
“陛下,臣是冤枉的,臣刚刚也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还望陛下明鉴。”
高大人立即拱手看向王林。
王林也只是冷漠的瞥他一眼:“是吗?朕自然会派人查清楚。”
高大人:“……”
其他人:“……”
见到没有其他人继续反对,庞惑脸上露出了略显得意的表情。
论喷人,他庞惑可还没输过谁!
不过很多人嘴上虽然不再发言,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
庞惑看向王林,拱手道:“陛下,臣建议出兵攻打南洋。
诸位想想,若让南洋这样肥沃的土地掌握在懒惰的南洋人手中,岂不是浪费?
我等身为华国臣子,理应为国家谋福利。若因私心而阻碍此战,便是乱臣贼子!”
这番话,算是将帮南洋说话的人,都定下了基调。
这时候谁若是再站出来阻挠,那可就要被打上乱臣贼子的标签。
而且陛下明显是配合庞惑的。
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如若没有人反对,那朕便下旨了。”
王林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大臣。
看着他们脸上不怎么好看,却有苦说不出的表情,王林心中也是在冷笑。
果然,只有让文官来对付文官,才是最好的制衡手段。
或许武将当中也能出现巧言善辩之辈,至少,目前的朝堂中还不存在这样的人才。
说到底,还是华国目前的人才太少啊!
“既如此,传旨——”
“陛下英明!”
华国对南洋宣战的决策,算是被彻底定下来。
至于后续如何对南洋用兵,这倒是不需要对群臣解释,本来这帮文臣就不通战事。
也没必要打仗的时候,还要让他们跟着掺和。
毕竟真让他们参与进来,不仅起不到任何帮助的效果,说不定还会拖后腿。
还是那句话,文臣,说白了就是一群政治家。
政治家要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国家有多强盛,他们真正在意的,也只是自己能拿到的利益有多少,仅此而已。
真正愿意为国家着想的人,还是太少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