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日不落帝国 第93章 红薯可是个好东西

作者:风之清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4 00:11:5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面不光有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还有水利、气象、科技、机械、养殖、制造诸多方面的知识,堪称是十七世纪农业百科全书。

如果能将此书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的话,那对大明的农业生产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只可惜朝廷上下无人重视,让明珠蒙尘。

现在朱由检慧眼识珠,主动地将它刊印推广,让天下百姓受益,朝廷也能得到最大的实惠。

朱由检暗暗决定,待到条件成熟之后,将会在大明建立一个完善的版税制度,让徐光启宋应星等这些科学巨匠凭借着自己著作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知识可不仅仅只是八股文章。

“徐爱卿,朕向你推荐两个人,一个叫宋应星,一个王徵,乃是与你志同道合之人,不妨召来工部任职,可以做你的左膀右臂。”

徐光启道:“王徵与微臣乃旧相识,现任扬州推官,才学不在臣之下。只是不知这宋应星乃是何方人氏,在何处任职,以前臣未曾听说。”

“这个宋应星是有人向朕推荐过,称其才识渊博,现在是个举人,多次会试未中,此时应在江西家中闲赋。”

“既然中过举人,那便不难查找,陛下既然有意举他工部为官,臣以为可授其工部主事一职,速招进京即可。至于王徵,现为扬州推官,可升为工部员外郎。”

明代举人只有会试考中进士之后,才有资格进入仕途,不过举人升进士,本身就是一大坎,十个里面都未必能有一个。

所以那些屡试不中的举人最后不得不放弃科举,去担任一些教谕典史主薄之类的低层官吏。

既然宋应星是陛下所器重的人,徐光启也毫不吝啬地安排他到工部来担任六品的主事。

而三甲进士初任的官职,不过是七品的知县而已。

朱由检微微颔首,对徐光启的安排甚为满意。

只是不知道,徐光启王徵宋应星这三位当代的科学巨擎会首工部,将会碰撞出何等耀眼的光芒来。

“另外,朕听闻徐爱卿曾写过一封叫《甘薯疏》的奏疏,还曾在家乡上海县试种过甘薯,不知效果如何?”

一听朱由检问到甘薯,徐光启眼前又是为之一亮,没想到陛下连这个也听说过。

顿时徐光启便是打开了话匣子:“这甘薯原产于南亚墨利加(南美州),佛朗机(葡萄牙)人带到了吕宋,吕宋大量种植。福建人有个读书人陈振龙屡试不中,便随老乡到南洋经商。在吕宋见到了甘薯,软糯香甜,可以饱腹。陈振龙问询当地人,知晓了甘薯种植简单,耐干旱耐贫瘠,产量大,如果能将此物引种到福建,可以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饥馑。

“陈振龙动了这个念头,便想方设法试图将甘薯带回福建,但当地官府将甘薯视为国宝,严禁带出,陈振龙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他灵机一动,将一根甘薯藤混入到船绳之中,成功地带出了吕宋带回了我朝。

“后来,陈振龙潜心研究甘薯的种植之法,并且推而广之,如今甘薯在福建广泛种植,因其高产耐旱的缘故,在饥荒年月,活人无数。

“陈振龙冒死窃来薯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臣当年也是听闻此事,专程前往福州,与陈振龙见过一面,取得薯种之后,带回上海进行试种,同样是大获成功。臣写《甘薯疏》上奏朝廷,就是希望可以将甘薯种植全面推广,解决目前连年大旱之困局,只可惜,朝廷这边反应冷淡,奏疏如同石沉大海。”

《甘薯疏》上奏是在天启年间,木匠皇帝醉心于木工活计,把持朝政的九千岁魏忠贤一门心思地打击东林党,所以徐光启的奏疏真就是利国利民,也无人搭理。

谈及此事,徐光启是扼腕而叹。

甘薯有着耐旱耐盐碱高产的特性,如果朝廷能够大力推广的话,在这连年大灾的时候,能救活多少的老百姓啊!

现在朱由检突然重视起了甘薯,这让徐光启又兴奋起来,感觉甘薯推广有门了。

朱由检前世也听说过红薯传入中国的传奇故事,此番徐光启娓娓道来,让朱由检也深有感触。

红薯传入大明,确实是有着非凡的意思的,在饥荒的年月,红薯完全可以代替主粮,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正是因为红薯有耐旱产量高的特点,多年受到粮食桎梏难以增长的人口,在红薯进入中国之后不到百年的时间,人口就实现了暴发似地增长,从一亿人暴增到了三亿人,到清末时,甚至达了四亿人,占据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一点上来讲,陈振龙真的是功不可没。

当然,当务之急还是红薯的推广,北方连年大旱导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民变四起,只有推广红薯的种植,才能解决北方的饥荒问题。

“陈振龙功勋卓著,实乃我大明之福,下旨封陈振龙为劝农都尉,职正五品,挂职在工部,立刻召其进京,负责全国各地甘薯种植之事务,明年开春之后,务必要在北直隶、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完成种植甘薯五万亩的任务,各地督抚、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门通力配合,任务计入到官吏考核指标之中,完成者,要予以奖赏,完不成者,要进行重罚,不配合者,直接免职。”朱由检直接就下旨了。

徐光启愕然了:“陛下,臣试种甘薯,也只是在江南,北方尚未实验,不知可行否,冒然种植五万亩,如果绝收的话,代价太大了,臣还是建议小块田试种,成功之后再行推广。”

朱由检摆了摆手,道:“朕看不必了,甘薯适应性强,南北皆可种植,如今天下纷攘,饥民四起,朕如果不能很快地解决百姓的口粮问题,只怕会激起更多的民变来,推广甘薯,乃是刻不容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