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日不落帝国 第91章 奏章范本

作者:风之清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3 12:05:0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看了看李邦华的奏章,上疏三十余条,全篇却只有五六百字,条条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任何废话,而且基本全是白话,一看就懂。

这不正是最后的奏章范文吗?

想到这里,朱由检在奏章的下面又批了几句:“以后朝臣所写的奏章,一律以此为范文,尽可能多写白话,少用雅言,只写正事,不得废话,凡只奏一事者,最多不过百字,奏多事者,不超五百字,转内阁六部各地使司知道,即日起执行。”

批阅奏章的权力,短时间内朱由检是不可能放弃的,毕竟天启的前车之鉴就摆着那儿,朱由检可不想自己手中再出一个魏忠贤。

可自己也不想整天读那些个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啊。

看到李邦华的奏章,朱由检便是眼前一亮,只需要规范奏章的内容即可呀,只要每份奏章都写得言简意赅通俗一点,就能大大地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

这些案上堆集的奏章,全部退回去重写,让内阁和司礼监把关,什么时候符合要求了,什么时候呈上来。

而且朱由检已经规定的很清楚了,单事的奏章,不得超过一百字,多事的奏章,不得超过五百字,只有特殊的情况下,经内阁审议,超长的奏章才会允许转呈。

为了避免内阁和司礼监滥用职权,故意将一些奏章驳回,朱由检也会后续地出台一些规范的奏章上奏流程。

比如说驳回的奏章必须要有明确的意见并且留档保存,三次修改之后就不得再驳回了,如果奏章违例,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进行追责。

朱由检对奏章还是相当的重视的,毕竟在这个时代,消息闭塞,皇帝想要知道天下之事,就必须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下情上达。

但朱由检想听的是真事实话,并不是想听什么无聊的吹捧和喋喋不休的废话。

所以规范奏章内容是必须的,而且整个上奏章的流程也必须规范起来,只有这样,大明的行政效率才能大大地提高。

李邦华的奏章算是给打了个样板,朱由检批复下去,以后的奏章,便以此为模板,各级官员,都得依例行事,不合规的奏章,一律退回重写,直到合适为止。

“李爱卿,你所奏三十条兵政革新之事,朕基本上赞同,内阁批复之后,兵部便可以依此行事了,接下来便有你要忙的了。”

李邦华是万分的惊喜,这所奏兵事三十条,是他历年来的心血,也是他革新除弊的决心。

但李邦华也知道,革新除弊必然会触及到那些既得利益的团体的反对,比如说清查空饷一项,绝对让那些喝惯了兵血的兵头们群起而攻之。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定是充满着荆棘和艰险。

李邦华也知道这条路的艰难,不过对于心怀报国之志一心实干救国的他来说,这点困难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但李邦华也需要上位者的支持,尤其是皇帝陛下的支持。

原本以为自己上奏的三十条能有一半获得陛下的支持就很不错了,没想到的却是陛下竟然全盘同意,连一条都未曾否决。

甚至还将自己的奏章做为奏章的范本,在朝中推广开来。

这莫大的信任,让李邦华是兴奋不已。

“多谢陛下的器重,臣定当竭心尽力,办好兵部之事,不负陛下厚望。”

朱由检微笑道:“朕还有一事,要委托卿去做。”

“还请陛下吩咐,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邦华毫不犹豫地应承道。

朱由检摆摆手:“没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朕此番出征遵化,看到了以前所不曾看到的情况,军队羸弱不堪,最主要的原因不在士卒,而在将官上面,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好的将领,绝对是带不出好的军队来。

“现在军队之中,领军的将领是良莠不齐,朕决意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军事学校,培养和培训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军官来。李爱卿,这事就由兵部来牵头,你专门负责此事,地点嘛,就选在城西的石景山一带,名字嘛,就叫西山军校。”

李邦华心头一凛,朝廷中有国子监,但那是专门培养儒生的,是为科举选拔人才的,这专门培养军官将领的军事学校,还真是亘古未有。

明朝历来是重文轻武,武官大多出身草莽,许多人甚至是大字不识几个,所有的本事,也都是在军队中在实战之中获得的,这注定造成将领的水平参差不齐,军队的水平自然有高低之别。

陛下高瞻远瞩,成立军事学校,系统地来培养武官,这对整个大明的军队建设都有着颠覆性的意义啊。

接下来,朱由检和李邦华就军校的选址和建设、教官的选择、学员的招收、课程的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建立军校,这绝不是朱由检心血来潮之举,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现在的军队,大多是世袭的门阀世家来控制的,比如关宁军,祖家和吴家就是辽东地方门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就是在他们手中的,关宁军之中最擅战的精锐,就是这些门阀的家丁,也就是部曲。

其他的边镇,情况也大体类似,大明的实际军权,是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的。

皮岛的毛文龙,就是典型的实例。

整个的东江镇官兵,都是听命于毛文龙,也造成了毛文龙拥兵自重,不服调遣,纵兵劫掠,横行跋扈,袁崇焕之所以杀毛文龙,其实也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的。

身为辽东的最高统帅,手下却有一个难以统御的将领,这本身就是十分危险的事。

而且毛文龙一死,东江镇就立刻变成了一盘散沙,可见东江镇的军队只是毛文龙一人的私军,而非朝廷的军队。

明末的时候,明军将领纷纷投降,所率军队也跟着全降,这就是私军的弊端所在。

所以,朱由检经过了遵化之战,已然决定要另立新军。

这支新军,将不会是将领们的私人武装,而是绝对忠诚于朝廷的军队,一支能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军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